做企业家之后,才懂得这5条定律 | E个锦囊
长江商学院EMBA

2021-09-08阅读 3617

企业家之路,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,它蜿蜒曲折、甚至充满泥泞与陷阱,需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坚持努力。“不撞南墙不回头”的决心固然可贵,但正确的选择方向路线依旧重要。有人追逐名利,有人实现自我,有人盲目跟随,潮水来去无慈悲,各有沉浮。

很多道理,我们年轻时就知道,但“知道”却未必“懂得”。做人如此,经营企业也是如此。下面这篇文章当中所说的五个定律,或许你已经知道,那么,你是否已经“懂得”了呢?

“奥卡姆剃刀”定律

我曾在知乎上受邀回答一个问题:

你觉得人生最重要的定律是什么?

我回答的是:“奥卡姆剃刀”定律,可以当成是人生的第一定律。

这个定律有个普遍的解释:如无必要,勿增实体。

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,很早就听过,但是,在日常中,我们却又经常忘记的一干二净。

当年我刚刚创业时,就明知故犯了,因为是做咨询嘛,总想着办公室要气派一些,客户来了显得我们有实力。

于是,租的职场很豪华,还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,这样每月房租就是个不小的负担。

招人时也比较气派,因为在大公司久了,总想着“专人专岗”:做分析的,就专门做分析,做方案的,就专门做方案,做市场的,就专门做市场......

看起来五脏俱全了,可这么一来,一下子养了一堆人,每月不管业务做了多少,开销都如同一台大型抽水机。

而且,人多了,是非就多,闹出不少幺蛾子,做过企业的人,应该明白我的意思。

后来反思,这就是违背了“奥卡姆剃刀”定律。

于是乖乖的搬到了共享办公室,人员也一再精简,不同的岗位,一个人干,完全可以,只要薪水给的够意思,这都不是事儿。

也缩减了很多形式化的工作,比如不再召开没有必要的会议……这样下来,成本降低了,经营也变好了。

做大客户销售时,直接找到有决策权的人,中间人越少越好; 

可买可不买的东西,就不要买; 

可说可不说的话,就不要说;

所谓剃刀,就是让你剃掉那些可有可无的事,你的精力就不会被浪费,可以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当中。

汉隆剃刀定律

现实中,很多人会对“奥卡姆剃刀”有错误的理解,总是采用简单的主观解释,取代客观解释。

举个例子:

开会时,一个同事针对你的报告,总提出反对意见,你可能会认为对方是恶意针对你。

这个解释好像挺简单,假设也少,但这是一个主观的解释,是在猜测对方的动机。

真相更有可能是:你的报告真有问题,或者他没理解你报告的意思。

第二个定律“汉隆剃刀”,是“奥卡姆剃刀”的延伸,避免你陷入一些误区。

“汉隆剃刀”是美国一位名叫汉隆的学者提出来的,大概意思是:

能解释为“愚蠢”的行为,就不要解释为恶意。

这里的“愚蠢”是加了引号的,不仅仅代表无知,也包括偶然的、非故意的、其他目的的意思。

凡事你轻易的把别人定义为恶意,你的思维就不会再延展下去,只会进入到一种“战斗”状态,原本不是敌人的对方,最后就真变成了你的敌人。

如果你懂得“汉隆剃刀”,你会明白,很多矛盾,只是机缘巧合,或是利益驱动之下的正常反应,这里面并不存在善恶。

“十几年前,我做主管时,跟随一位不错的领导,他被派到另一个机构,我想跟过去。

这时麻烦来了,新来的总经理,也赏识我,找我谈了几次话,想让我留下来。但我态度很明确,一定要走。这下把新领导给惹恼了。

那新领导到处告我的状,宣扬我的不是,有些甚至是捏造的,调动也一直被他卡着。

当时我既生气,又无奈,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。
我还主动找新领导沟通几次,说自己的处境,希望对方能理解。

新领导拍了拍我,说:“我理解你,不过你在不合适的时候,站在了我的对面,所以我不会轻易放过你......”

后来,事情闹得很大,地区老大都参与协调,我放弃了很多业务,才调动成功。

我应该和新领导结仇了吧?然而并没有,我在公众场合见他,仍然热情地打招呼,当做什么也没发生。他也热情地回应......(嗯嗯,大家都特么是演员)。

后来,阴差阳错,我俩都调到了总部,我当时级别也升了,和他级别差不多,只不过管的内容不同。一次他们部门有项活动,需要我们部门支持,那领导可能顾忌之前和我的矛盾,于是让他的手下和我的手下沟通。我知道后,主动发邮件给他,说这活动我们一定会大力支持。

活动很成功,那领导很满意,结束当天,会场外下起了大雨,我帮他安排了车,并撑伞把他送到车前,他看着我淋湿的半边身子,深情地握了握我的手......

第二天,他们部门起草了一份邮件,抄送给大领导,狠狠地表扬了我们部门。

后来,我出来做培训,知道我的第一个客户是怎么来的吗?

是的,就是这位领导介绍的......

我说这个,是想表明,这世界有完全坏的人吗?

绝对有,但是一定不多,多数人不好也不坏,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多数时候,我们都是在对既得利益做出反应。

就像那领导刚刚上任,下属就要跳走,他才要极力阻挠,与其说是针对我个人,不如说他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威。

如果我理解成一种恶意,和他不共戴天的同时,也给自己堵死了一条路。

不轻易把别人归为恶意,真不是高风亮节,最起码我还没到那个境界。

我只是觉得,除非报复对方,能给自己带来收益,否则,只会无端消耗自己的精力,给自己树立了仇家,其他一无所得。

你要相信一点,这世界上所有理智的人,出发点一定是利益,你看那些商业大佬,在网络上撕逼,你真以为他们是在为情怀而争论吗?

你再看看国家之间的博弈,一会儿好的抱到一起,一会儿恨不得撕碎对方,什么仇什么怨?最根本的还是利益问题。

你也大可清醒一点,和别人冲突之前,先考虑一下,你的收益和损失各是什么,成为一个理性的人,别做情绪的傀儡。

“劳力辩证”定律

先说两件事。

第一件,我还在500强时,领导更换频繁,迎来送往,我观察到一个现象。

那些对待员工严苛,作风强硬的领导,当取得好成绩,离开原机构时,大家反而会有一种感激和爱戴,之前的苛责会被一笔勾销。

第二件,后来我做咨询,去一家企业调研,发现一个怪现象。

那企业业绩非常好,按照常规发展,全体员工放假2个月,都能完成全年任务。

可总经理对员工仍然不肯罢手,各种折腾:一会儿全员技能考试,一会儿交叉大拜访,一会儿产品深度开发......

但是,这些动作并不能直接带来多少业绩,而且还给员工带来很大负担。

我问那总经理,既然业绩这么好,为什么不给员工稍微放松一下。他说,一是保持节奏,节奏一松散,再想紧就不容易了;二是,员工付出越多,越会珍惜成绩单的来之不易

这两件事都可以归为一个现象,叫做“劳力辩证”定律。

“劳力辩证”现象,是德国作家罗尔夫提出的一个概念,他讲了一个故事。

约翰是美国空军士兵,他好不容易通过了跳伞测试。 

在这之后,有一个隆重的仪式,每个通过的人可以得到一枚降落伞形的别针。 

轮到约翰时,他的上司竟然以一种挑衅姿态站在他面前,将别针放到他胸前后,猛击一拳,结果别针扎进了约翰的身体。 

从此以后,那枚别针和小小的伤疤,一起被约翰当成了荣誉的象征。 

别针被裱进框,挂上墙。而伤疤,约翰一有机会就向人展示。

罗尔夫说:这是认知失调的表现,人都有把磨难后的成果“神圣化”的倾向。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反应。

“劳力辩证”可以解释很多现象,比如:

黑社会帮派,入会时都会做一些残酷的事,因为,这样一来,通过后会更自豪,对这个组织更有认同感。

一个女孩迟迟不愿离开人渣男友,也是因为她执着以前付出,以为可以换来浪子回头。

很多人即使公司很差,也不愿意离职,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以前这些苦,会变成一个个筹码,迟早会换来亮丽的成果。

其实,这都是把苦难神圣化的结果。

知道这个定律后,一方面你要提防,当你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投入过多情感时,想想会不会是这个定律起了作用。

另一方面,你也可以利用这个定律。

比如,和人打交道时,让对方帮你一个小忙,往往是让两人关系更深入的方法。

我以前的文章写过,这个定律在营销界应用很广,“宜家”就是这么玩的,家具买回去,你需要动手组装,但又不是太难,看着你组装的家具,你会有种莫名的成就感。

而“通用磨坊”的蛋糕粉,会让你打进去一个鸡蛋,这个步骤本来大可不必,但这么一来,你参与了劳动,会觉得这个蛋糕更有价值。

这个世界有时挺反常识的,就像经常帮你的人,都是以前帮过你的,那些没帮过你的人,多半以后也不会帮你,就是因为前者曾经为你有过付出,而后者没有,这也是“劳力辩证”决定的。

然而,忍受枯燥,保持思考,是成事的先决条件,这两种能力,都不是视觉化媒体能带给你的。


以上文章摘自长江商学院EMBA


微信报名

扫码咨询更便捷

咨询热线

15216746306